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的课程改革与

2021/06/17

新农科建设,是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的一系列新农科的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为新农科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服务。新农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我国涉农专业提升教学水平提供重要支持。新农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打破传统模式,新模式既要打牢理论知识这一基础,又要改善学生的创新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实践能力[1]。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和领头人,为我国智慧农业,尤其是现代园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意义非凡。

作为园艺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大步前进,已跃居世界前列,对投身园艺产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2]。“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更是专业基础核心课,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果树栽培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是园艺学科栽培学、育种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课程主要讲解园艺作物(果树、观赏植物、蔬菜等)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园区规划和设施构造类型、栽培技术等[2]。随着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信息等在园艺产业上有更多施展的空间,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园艺产业迅猛发展的新需求。新农科背景下急需对“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重新构建新农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元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多角度提升园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水平,以期为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输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3]。

因此,本文从“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新农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咨询专家,修订教学大纲,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改善教学质量。

一、针对园艺产业需求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新农科背景下,面对国家园艺产业转型升级,教师需切实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要把园艺产业需求、现代市场需求、多学科融合等作为新农科背景下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4],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更可靠的知识和技能保障。此外,教师需以服务“三农”为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形成具备园艺产业技术前沿的课程体系,达到园艺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即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5]。通过学习“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园艺作物栽培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园艺作物栽培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管理,直接或间接参与园艺产业发展,解决园艺产业中的实际生产问题[6]。以此为契机,推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为国家培育更优秀的园艺专业人士,为我国园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储备人力及人才资源。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园艺产业亦不例外。而园艺专业的教学内容却滞后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产业的需求,内蒙古大学围绕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以新农科教学目标为中心,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结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修订“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融合,培养新型园艺专业人才。改革后的“园艺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理论授课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共设绪论、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园地营建与种植制度、园艺植物的繁殖与育苗、园艺植物的定植等八章内容,涵盖了果树栽培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共性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过去单一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新农科建设中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以江汉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