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记忆暖心的味道

2020/09/26

母校的食堂总是最难忘的,那一碗油泼面、一个肉夹馍,都是记忆深处的味道;还有久违的同学、老师、熟悉的校园,承载着许多难忘的回忆。

80年代中期,我在西北某市求学。学校处在城市西北郊,当时校内只有一个学生食堂,每天下课,都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卖饭的窗口,说是买饭,实际是“挤饭”或者说“抢饭”,稍不留神就会弄一身菜汤,而且也时常上演因不排队而拳脚相加的情景。尽管有维持秩序的带红色执勤袖标的学生会人员,由于是自治组织,低头不见抬头见,插队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一节课11∶50左右,有的同学就开始敲饭盒了,那时基本是铝制饭盒,老师也明白其中的含义,提前几分钟下课,大家皆大欢喜,飞奔食堂。

当时粉蒸肉是三毛五一份,其他菜一毛、两毛的都有。早晨买一个馒头再买1分或者2分钱的咸菜就足够了。同宿舍的陕西同学从老家带来一罐炒辣椒,看着他们吃的特别香,后来自己也尝试,在馒头里放上一点,辣味香味混合在一起,也逐渐体会到了“辣子盐花就是菜”的俗话。冬天宿舍门口有卖烤馍和白薯的,大概也就几毛钱吧,下了晚自习,买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烤馍或者一块烤白薯,那感觉简直太美了。

学生食堂吃腻了,偶尔也到教工食堂换换口味。教工食堂一般不对学生开放,跟年轻老师换一些教工食堂的饭菜票,这边人少,几乎不用排队,跟打饭的师傅混个脸熟,饭菜的种类比学生食堂稍多一点,座位也舒服一些。主要是不那么挤。

90年代初到某高校工作后,学校的食堂就比较多了,东、西饭厅、招待灶、各系的学生食堂等,西饭厅属于教工食堂,开饭时,桌上放盛菜的大铝盆,那时还使用纸质的米票、面票、菜票,每月还要到食堂科用现金购买饭票。

西饭厅内有桌子连着椅子的座位,窗口不是很多,主食都放在笸箩里,菜品也就四五样。人们一边吃,一边聊天,也有的买回去到宿舍吃。每逢寒假前夕,饭厅还要举办“迎新春食品展卖”活动,丸子、炸鱼以及熟食、糕点等各色食品琳琅满目,教职员工往来其中好不热闹。周末来临,西饭厅门口还有一个卖旧书、旧杂志的中年人,人们在饭后,在书摊翻看、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也是一件乐事。后来我还见过那个哥们,不过他已经不干这个活了。西饭厅东面的花园里还有藤萝架,吃过饭也可以在那里聊天、晒太阳、观风景。

东饭厅周末经常举办舞会。周末食堂门口经常立一块牌子,上边写个大大的“舞”字,那时业余活动也比较有限,跳舞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吸引了一些年轻教职工的参与。

在东饭厅南边还有一个饭馆,可以点菜,主要还有烤鸭,当时应该算是比较有档次的了,请客一般都到那个饭馆。

北区有三食堂、五食堂、六食堂、飞行餐厅以及后来改建的八食堂、主食厨房,八食堂后来改为大学生活动中心了。挨着学生18楼还有一个保安食堂,主要面向保安公司的员工。

进入21世纪,学校食堂改造进度加快,根据“知行合一”的校训,南区分别建有“知行楼”“合一楼”,“知行楼”南侧有餐饮中心楼,一层为二食堂、二层为教工食堂、三层为培训餐厅(也俗称“三招”或“招待灶”);靠近超市发东侧的“合一楼”共四层,地下一层(优购超市搬迁后改为一食堂)、一层、二层也为一食堂,三层为四食堂和引进的风味餐厅,四层北侧为清真食堂、南侧为“合一厅”。北区三食堂、五食堂、六食堂正在改造中,期待日后将会有新的变化和感受。

记得三层食堂有一卖饭的小伙子,声音洪亮,待人热情:“同学,吃什么,老师吃什么?”嘴特甜,我每次都买烧茄子,一来二去,他也知道我的习惯,轮到我,他微笑着:“老师,还是烧茄子,四两米饭。”我会意的一笑,看来我已经与这个打饭的小伙子有了某种默契!

目前的食堂增加了软硬件设施:电视、无线网络、餐具、档口、服务人员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每天中午,食堂都是人来人往,有时还要等座位呢。

学生食堂,是懵懂青春的青涩记忆;教工食堂,是单身生活的美好回忆;大学食堂,是高校生活的永久印记!

食堂,不仅承载了我们的一日三餐,还有那在餐桌、窗口穿梭中断了再续、续了再断的往事。你有什么和食堂有关的故事?你在食堂吃过什么难忘的菜系?不妨说说,怀念一下。欢迎投稿,请发送到邮箱。

母校的食堂总是最难忘的,那一碗油泼面、一个肉夹馍,都是记忆深处的味道;还有久违的同学、老师、熟悉的校园,承载着许多难忘的回忆。80年代中期,我在西北某市求学。学校处在城市西北郊,当时校内只有一个学生食堂,每天下课,都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卖饭的窗口,说是买饭,实际是“挤饭”或者说“抢饭”,稍不留神就会弄一身菜汤,而且也时常上演因不排队而拳脚相加的情景。尽管有维持秩序的带红色执勤袖标的学生会人员,由于是自治组织,低头不见抬头见,插队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一节课11∶50左右,有的同学就开始敲饭盒了,那时基本是铝制饭盒,老师也明白其中的含义,提前几分钟下课,大家皆大欢喜,飞奔食堂。当时粉蒸肉是三毛五一份,其他菜一毛、两毛的都有。早晨买一个馒头再买1分或者2分钱的咸菜就足够了。同宿舍的陕西同学从老家带来一罐炒辣椒,看着他们吃的特别香,后来自己也尝试,在馒头里放上一点,辣味香味混合在一起,也逐渐体会到了“辣子盐花就是菜”的俗话。冬天宿舍门口有卖烤馍和白薯的,大概也就几毛钱吧,下了晚自习,买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烤馍或者一块烤白薯,那感觉简直太美了。学生食堂吃腻了,偶尔也到教工食堂换换口味。教工食堂一般不对学生开放,跟年轻老师换一些教工食堂的饭菜票,这边人少,几乎不用排队,跟打饭的师傅混个脸熟,饭菜的种类比学生食堂稍多一点,座位也舒服一些。主要是不那么挤。90年代初到某高校工作后,学校的食堂就比较多了,东、西饭厅、招待灶、各系的学生食堂等,西饭厅属于教工食堂,开饭时,桌上放盛菜的大铝盆,那时还使用纸质的米票、面票、菜票,每月还要到食堂科用现金购买饭票。西饭厅内有桌子连着椅子的座位,窗口不是很多,主食都放在笸箩里,菜品也就四五样。人们一边吃,一边聊天,也有的买回去到宿舍吃。每逢寒假前夕,饭厅还要举办“迎新春食品展卖”活动,丸子、炸鱼以及熟食、糕点等各色食品琳琅满目,教职员工往来其中好不热闹。周末来临,西饭厅门口还有一个卖旧书、旧杂志的中年人,人们在饭后,在书摊翻看、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也是一件乐事。后来我还见过那个哥们,不过他已经不干这个活了。西饭厅东面的花园里还有藤萝架,吃过饭也可以在那里聊天、晒太阳、观风景。东饭厅周末经常举办舞会。周末食堂门口经常立一块牌子,上边写个大大的“舞”字,那时业余活动也比较有限,跳舞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吸引了一些年轻教职工的参与。在东饭厅南边还有一个饭馆,可以点菜,主要还有烤鸭,当时应该算是比较有档次的了,请客一般都到那个饭馆。北区有三食堂、五食堂、六食堂、飞行餐厅以及后来改建的八食堂、主食厨房,八食堂后来改为大学生活动中心了。挨着学生18楼还有一个保安食堂,主要面向保安公司的员工。进入21世纪,学校食堂改造进度加快,根据“知行合一”的校训,南区分别建有“知行楼”“合一楼”,“知行楼”南侧有餐饮中心楼,一层为二食堂、二层为教工食堂、三层为培训餐厅(也俗称“三招”或“招待灶”);靠近超市发东侧的“合一楼”共四层,地下一层(优购超市搬迁后改为一食堂)、一层、二层也为一食堂,三层为四食堂和引进的风味餐厅,四层北侧为清真食堂、南侧为“合一厅”。北区三食堂、五食堂、六食堂正在改造中,期待日后将会有新的变化和感受。记得三层食堂有一卖饭的小伙子,声音洪亮,待人热情:“同学,吃什么,老师吃什么?”嘴特甜,我每次都买烧茄子,一来二去,他也知道我的习惯,轮到我,他微笑着:“老师,还是烧茄子,四两米饭。”我会意的一笑,看来我已经与这个打饭的小伙子有了某种默契!目前的食堂增加了软硬件设施:电视、无线网络、餐具、档口、服务人员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每天中午,食堂都是人来人往,有时还要等座位呢。学生食堂,是懵懂青春的青涩记忆;教工食堂,是单身生活的美好回忆;大学食堂,是高校生活的永久印记!

上一篇: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调研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