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伦理道德初探——西北少数民族伦理道德

2021/02/05

保安族伦理道德初探西北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之三●唐蓓白鲸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伦理道德作为立国立家立业的根本。这一传统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风俗来维护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风俗这面镜子,对保安族的伦理道德在其风俗文化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初次探索,力图从中归纳出保安族伦理道德的主要特征。一、保安族伦理道德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现1.恋爱婚娶中体现的伦理道德。保安族的婚礼仪式和临近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等大体一样,但颇具自己的民族特色。保安族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一些官僚、地主家庭中存在着一夫多妻的情况。男女青年的婚姻在以前多由父母包办,个人很少有选择的自由,早婚现象也比较普遍。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一夫多妻制的现象已绝迹,保安族青年的婚姻逐渐有了自由,早婚现象也日益减少。保安族的婚礼分为娶亲、送亲、闹宴席场等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充满喜庆色彩,男女老幼同乐,有“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即结婚后的三天内,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都可以尽情地欢乐,不必拘谨于平时的礼节和长、晚辈之间的“规矩”,从而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保安族的婚礼大都选择在星期五(伊斯兰教的“主麻日”)举行。在保安族的婚礼程序中,“送亲”仪式是最具其民族特色的,又称做“撤五色粮”。送亲开始时,由新娘家族中年龄较大的一位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只盘子,盘里盛着五色粮食(一般是麦、豆、玉米、青棵、小米),并掺有茯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每退一步.向后撒一把五色粮食,以示祝福娘家,报答养育之恩,把幸福留给父母、姐妹和兄弟。到了门外,新娘被扶上马.头上盖着鲜艳的面纱,身上披一条红毯子,在送亲队伍的前呼后拥下,一道去新郎家。新娘到新郎家后,客人人席进餐。按习惯,新娘不仅不能人席,而且三天不吃男家的饭,只吃娘家送来的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马克思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根据男女两性关系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从保安族欢乐喜庆的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出:保安族男女青年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忠贞爱情的美好情感。尤其是在“撤五色粮”的送亲仪式中,用抛撒五种粮食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眷恋与报答,体现出保安族青年尊敬老人·.孝敬长辈的美好品德,充分显示了当地淳朴、美好的社会风俗。2.丧葬礼仪中体现的伦理道德。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实行土葬的丧葬习俗。保安族人“无常”(逝世)后主张“速葬”,实行“薄葬”。一般在死后三日内即埋葬。人死后,家人一面报丧,一面准备穿“克凡”(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寿衣”)。“克凡”用白色棉布,由三块布单组成,第一块长七尺,宽约四尺,第二块长五尺,宽四尺,第三块长四尺,宽二尺,这是男人用的。女人用的除上述三块外,再加一块裹胸(长三尺,宽一尺)和一块盖头。穿“克凡”时,第一块布在外层,第二块布在中层,第三块布放里层,一层层将“埋体”(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亡人”、“死者”)裹起来,第一块布在两端打上结子。穿完“克凡”后即可土葬。保安族人对“送埋体”比较重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得知亡人是穆斯林,不论丧主邀请与否,都要沐浴,积极前往参加“站哲那则。(“哲那则”阿拉伯语音译,又译“知那孜。意为“代亡人拜主,以谢脱尘归净”。亡人葬前,净体裹尸后,将尸体抬到清真寺或自家院内,送葬亲友沐浴后排成班次,面向西对亡人而立,由阿訇或有宗教威望的亲属带领,祈祷三五分钟。)送葬。如果死者是鳏寡孤独或出门在外的人,尤其要争先恐后地自愿操办丧事,参加送葬.直至将死者安葬。保安族人以简朴、节俭的形式对亡者“速葬”、“薄葬”,表达对亡者的悼念。用象征圣洁、安详的白色棉布裹尸,是生者对亡者的美好祈愿:愿亡灵以圣洁之躯回归哺育万物的大地。保安族人重视“送埋体”,尤其对鳏寡孤独和出门在外的人,一旦碰上都主动沐浴参加葬礼,体现了保安族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美好传统,也体现了保安族人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之间深厚的感情。“速葬”与“薄葬。体现出保安族人节俭朴素的良好风俗,特别是“薄葬”更是表现出保安族人反对在丧葬中奢侈浪费、大操大办.以一种健康、宽容的心态对待死亡。3.民间礼节中体观的伦理道德。保安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穆斯林一样,在相遇时,要相互问好.道一声“色俩目”。(“色俩目”是阿拉伯语音译,又可译为“撤拉姆”,意为“和平”、“平安”、“安宁”。)这已成为我国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互致问候的民间礼节用语。穆斯林在聚礼、会礼、《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43泎答、过节或路途相遇时互问“色俩目”,其意为“您好”、“平安”。一声“色俩目”体现了保安族人的文明和礼貌,这种文明礼的习俗也一直沿用至今。若是与熟人、朋友见面。在互致“色俩目”后,还要行一种礼节,即“拿目洒拂哈”(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握手。)双方均用右手紧握对方的右手心,再用左手心握住对方的右手背,轻摇几下,以示问好、致敬。保安族的这种民间礼节仿佛汉族传统的见面拱手抱拳互致问候,都体现丫一个民族温文尔雅、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俗。.Z.文学艺术中体现的伦理道德。歌舞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以生动、具体、感人的形象反映着社会生活,从审美的角度来反映和评价社会现实,通过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文学艺术在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的愿望,要求和感情,歌颂赞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优美的事物和人们的高尚品德,培养人们的善良意识。在保安族的文学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是保安族“花儿”。“花儿”是甘、青、宁、新等省(区)回、汉、东乡、保安、撤拉、土等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民歌之一。保安族的“花儿”以“保安令”(即“脚户令”)为主调。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控诉和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花儿”,二是表现保安族青年男女纯洁真挚、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花儿”。三是歌颂党、歌颂幸福新生活的“花儿”。在这三类“花儿”中,尤以表现保安族青年男女纯洁真挚、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花儿。数量多,内容丰富,艺术性较高,流行最广,是保安族“花儿”中一枝永不凋谢的奇葩。解放前保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不能做主,只凭“天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订终身,往往造成很多婚姻悲剧。保安族青年男女力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用“花儿。寄托自己的情思.同时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如“高高的山顶上山丹花,黑头发想成了(个)白发;人家的阿哥们两三回,你怎么不看个我哩。”就是一首表达思念恋人的情歌。“大山背后山靠山,十二办叶叶的牡丹;我不害怕王法铁绳(啦)连,只害怕我俩的路断。”这首“花儿”不但用悲愤的歌声,对娟姻不能自主进行了控诉,而且表达了保安族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忠实于爱情的坚定刚强精神。保安族的民间文学同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民间故事《三邻舍》,它讲的是在很久以前,大河家地区住着三户人家,每户当家的,各有一套神奇的本领。东家大哥是个“风里耳”,能听见远近的声音;西家二哥是个“穿山眼”,能看见山背后的一切;北家三哥是个“万能手”,心灵手巧,会做各式各样稀罕的东西。三个邻居平时互相帮助.生活得很和睦。在不远的南山有个魔王.心里非常嫉妒三邻舍的和平生活,于是勾结黄河神,多次施展阴谋,挑拨离间.使三邻舍失去了互相帮助的力量.受不住各种灾害,都先后死去,临死的时候,他们才醒悟.知道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的灾难,便部嘱咐他们各自的子孙,——定要和睦团结,齐心台力,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恶魔降下的灾难。儿孙们接受了祖先的这个遗训,终于生活下来,成为三个繁盛的民族——住在大河家的是“保安族”,住在太子山下的是“东乡族”,住在三二家的便是“土族”。这个故事虽然取材于神话,但却生动地反映了保安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传统民间故事在每个民族文化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对一个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同时更是通过典型的形象,艺术地表达一个民族的美好愿望,《三邻舍》集中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生活,与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善良情感。传统民间故事一般不受时代、社会生括变化的影响,它代代相传,对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意识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体现一个民族文化心态的标志之一。5.宗教信仰中体现的伦理道德。宗教是由对超自然实体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在今天的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下.宗教仍然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补充。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在西北地区又出现了“门宦”,形成不同的支派。保安族人主要信奉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也有部分人信奉华寺门宦和伊黑瓦尼。。崖头门宦”以其传教人的原籍是今积石山自治县大河家崖头坪而得名,“高赵家门宦”是保安族人创建的一个门宦,以其创建人马以黑牙是今积石山自治县高赵家地方的人而得名。伊斯兰教并没有系统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有关伦理道德的规定大多散见于《古兰经》和“圣训”中。伊斯兰教的伦理观是以行善为中心的宗教伦理现。伊斯兰教认为,不论对真主的信仰,还是一生行善,都要依赖修身养性来实现。修身养性主要指精神修炼,关键是信奉真主,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还要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法是在古阿拉伯部落习惯和倭马亚王朝行政惯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以宗教教义为基础、集诸法于一体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的统称,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在宗教、道德、法律上必须恪守的一套义务制度。它规定人们在宗教事务和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并确定其合法与非法,以此作为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由于存在门宦之别,各门宦对其信奉者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崖头门宦”主垩信奉“虎非耶”和“嘎的林耶”的教义、教律,同时也兼收并蓄了其他门宦的一些尊行。“崖头门宦”对其信奉者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严格遵守“舍勒阿提”(即严格履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天命和坚信安拉、天仙、经典、圣人、前定、后世的六大信仰),在这个前提下,才要求干“托勒盖提”(道乘),再后是“哈格盖提”(真乘)。“高赵家门宦”在信仰上同其他教派、门宦一样,尊行《古兰经》、“天命”、“圣行”,只是对礼拜、念经及其他一些宗教仪式,要求比较松简,不像其他有些门宦那样严格。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补充,就在于它同时是作为一种伦理观点对人产生影响的。伊斯兰教认为,道德是对一个人行为对与错的判断,其标准是天使穆罕默德的行为和歧古兰经》,其主要内容是五信、从善、社会行为规范,宗教活动仪式等。作为伊斯兰教教徒,保安族人认为,如果要想来世生活《甘肃社会科学》1997午第4期

上一篇:明代西北的佛教
下一篇:没有了

Top